皇冠官网官方入口-该从“公司犯法, 员工担责”记取教训
新闻动态
你的位置:皇冠官网官方入口 > 新闻动态 > 该从“公司犯法, 员工担责”记取教训
该从“公司犯法, 员工担责”记取教训
发布日期:2025-09-07 21:30    点击次数:122

入职时以为只是做普通销售,却因公司涉嫌诈骗成为“从犯”;面试时宣称“低门槛高回报”,实则暗藏违法陷阱……这种现象并非个例。一些企业以高薪岗位诱骗求职者参与非法业务,导致劳动者在不知情或“半推半就”的情况下陷入“公司犯法,员工担责”泥潭。

报道列举的案例很能说明问题。即小夏就职仅1个月的公司,因为涉嫌欺诈消费者,被有关部门“一锅端”。作为前员工,她也因涉嫌诈骗罪被判缓刑,留下案底。这个案例中,小夏因为业绩倒数、涉案金额低,认定为“从犯”,被判处“缓刑”,假如其业绩好,面临的刑事处罚可能更重。

可能在小夏这样的劳动者看来,违法是企业的事,自己并不知情。虽说员工并非“主谋”,但由于员工是企业诈骗消费者的具体实施者,客观上扮演了企业“帮凶”,侵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,应当为此承担法律责任。这需要劳动者在求职时、工作中擦亮眼睛,避免稀里糊涂成为“从犯”。

应聘环节是劳动者避免陷入“公司犯法,员工担责”泥潭的关键。从以往案例来看,这类企业有一个违背常识的特点,即“低门槛高薪”。按理说,就业门槛与薪酬待遇呈现正向关系,即低门槛低薪酬,高门槛高薪酬。当“低门槛高薪”出现时,求职者应提高警惕,避免掉入企业招聘陷阱。

部分求职者没有识破招聘陷阱,继而沦为企业违法犯罪“帮凶”,不外乎两个原因,一是,部分企业经营、盈利模式不断变化,具有一定的迷惑性、隐蔽性。另一方面,求职者尤其是刚毕业大学生及在校学生,由于缺乏社会经验,也没有对应聘企业进行背景调查,就无法识破企业不法行为。

因此,有必要提醒应聘者警惕“低门槛高薪”暗藏陷阱,并对应聘单位进行背景调查,这在互联网时代不难做到,比如通过网络检索可查阅相关企业被投诉信息,通过一些官方网站可查看企业经营异常或者被行政处罚的信息。凡是背调中发现企业存在违法违规问题,应聘者都要慎之又慎。

此外,人社、市场监管等部门,应该建立信息共享机制,对企业违规经营行为加强监测,一旦发现企业存在涉嫌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,要第一时间向企业员工、应聘者发出预警信息,减少或避免劳动者担责。如果劳动者不知情,被企业“当枪使”,这需要有关部门为劳动者提供必要支撑。

也就是说,为了规范就业市场,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,不仅劳动者要对应聘企业进行背调,有关部门也要多些主动作为,除了监测、预警外,还应该对劳动者加强教育,既教会劳动者识别企业招聘陷阱,也教会劳动者如何固定证据和维权,避免被企业拖入违法犯罪的泥潭成为“牺牲品”。

上个月,人社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人力资源服务领域涉嫌违法违规行为线索。其中就包括发布虚假招聘信息侵害求职者权益,诱骗求职者从事电信诈骗、网络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等内容。这对于发现问题、保护求职者权益十分重要。甚至,有必要以重奖举报人激励更多内部人成为“吹哨人”。

无论是媒体披露的相关案例,还是河南安阳中院发布的《求职警示录》等,都是劳动者自我保护并参与打击企业违法犯罪的有效教材。劳动者要汲取教训,司法机关也要准确认定劳动者有无责任或责任大小。